m88 app

九九重阳节,朗朗读书会|检察系团学组织开展重阳节读书会活动

发布日期:2018-10-23    浏览次数:

为深刻感受读书氛围,领略读书魅力,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、敬老的传统美德,传承良好家风,在重阳节来临之际,检察系团学组织开展了以重阳节为主题的读书会活动。

本次读书会展现了我检院员工会的学习能力,各部门都对重阳节相关知识有了较高的了解与掌握。会上各部门部员进行了踊跃的发言

题:独在异乡为异客,

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
遥知兄弟登高处,

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
这是小时候对“重阳节”最初的印象。


古人认为重阳节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,重阳之意源于《易经》,因为古老的《易经》中   把“六”定为阴数,把“九”定为阳数,九月九日,日月并阳,两九相重,故而叫重阳,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。“九九”谐音“久久”,重阳便有长长久久之意。它是我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之一,故人们在此日祭祖,推行敬老活动,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中规定“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”

“所谓父女母子一场,只不过意味着,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。

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,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,而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:不必追......”就像之前网上A4纸写完一生一样。

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,一般包括出游赏景、登高远眺、观赏菊花、遍插茱萸、吃重阳糕、饮菊花酒等活动。

重阳节来历:

相传在东汉时期,汝河有个瘟魔,只要它一出现,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,甚至天天有人丧命,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,惨不忍睹。


当时有个青年叫恒景,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,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。恒景病愈后,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,出去访仙学艺,为民除害。恒景历经艰险,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,给他一把降妖宝剑,并密传授降妖剑术。恒景废寝忘食,日夜苦练,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。

有一天,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,对他说:“明天是九月初九,瘟魔又要出来作恶,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,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!”。这时,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,一瓶菊花酒,并授以避邪秘诀,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。


恒景回到家乡,在九月九日早晨,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,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,一盅菊花酒。中午时分,北风骤起,天昏地暗,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,瘟魔冲出汝河,扑到山下。这时,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,瑟瑟发抖,不敢前行。说时迟那时快,恒景手持降妖宝剑,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,将温魔刺死,瘟疫消除。从此,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,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。


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,双九寓意生命长久、健康长寿,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。早在春秋战国时,屈原在《远游》中写道:“集重阳入帝宫兮,造旬始而观清都”。三国曹丕在《九日与钟繇书》中说:“岁往月来,忽复九月九日。九为阳数,而日月并应,俗嘉其名,以为宜于长久,故以享宴高会。”


重阳节习俗

1、登高: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,故重阳节又叫“登高节”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。唐   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,尤以杜甫的《登高》最为有名:
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
所谓登高,也没有统一的规定,不过是登高山,登高塔,举目远望,欣赏风景。


2、赏菊、饮菊花酒:重阳节恰逢金秋时节,菊花盛开,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,起源于晋陶渊明。陶渊明以隐居出名,以诗出名,以酒出名,以爱菊出名。后人效之,遂有重阳赏菊之俗。旧时文人士大夫,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,以求貌似陶渊明。


重阳赏菊之风盛行,当时菊花品种繁多,千姿百态。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“菊月”,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,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。


3、插茱萸、簪菊花: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,在唐代已很普遍。古人认为,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,所以不少妇女、儿童将茱萸佩带于臂,或插在头上。重阳节佩茱萸,在晋代葛洪《西经杂记》中就有记载。除了佩带茱萸,还有头戴菊花的,“解除凶秽,以招吉祥”。


4、赏秋: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,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“晒秋”特色。去“晒秋”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,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。在湖南、广西、安徽、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,由于地势复杂,村庄平地极少,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、挂晒农作物,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。


5、吃重阳糕:据史料记载,重阳糕又称花糕、菊糕、五色糕,制无定法,较为随意。 九月九日天明时,以片糕搭儿女头额,口中念念有词,祝愿子女百事俱高,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。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,像座宝塔,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,以符合重阳(羊)之义。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,并点蜡烛灯。这大概是用“点灯”、“吃糕”代替“登高”的意思,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。当今的重阳糕,仍无固定品种,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。

著名诗词:

九月九日望乡台,他席他乡送客杯。 ——王勃《蜀中九日 / 九日登高》

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。 ——李清照《醉花阴·薄雾浓云愁永昼》


佳节久从愁里过,壮心偶傍醉中来。 ——苏洵《九日和韩魏公》

人老去西风白发,蝶愁来明日黄花。 ——张可久《折桂令·九日》

天与秋光,转转情伤,探金英知近重阳。 ——李清照《行香子·天与秋光》

重阳独酌杯中酒,抱病起登江上台。 ——杜甫《九日五首·其一》

时节是重阳,菊花牵恨长。 ——徐灿《菩萨蛮·秋闺》

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。 ——杜牧《九日齐山登高》

且欲近寻彭泽宰,陶然共醉菊花杯。 ——崔曙《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》

满园花菊郁金黄,中有孤丛色似霜。 ——白居易《重阳席上赋白菊》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图文来源:团学组织

上一篇
下一篇
Baidu
sogou